美国总统川普上任后,随即祭出「对等关税」政策,对中国商品加征100% 关税,并推出企业回流诱因,强势推动「美国制造」(Made in America)战略,重振国内制造业,实现「让美国再次伟大」(Make America Great Again)。
朱宸佐是哈佛甘迺迪学院研究员、史丹佛台湾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执行顾问,同时也是财团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国际研究基金会秘书长。
朱宸佐指出,对台湾而言「美国制造」已不再只是政治口号,他观察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晶圆厂正式启动量产,美国制造的实际进展正快速成形;随著「美国制造元年」展开,美中关系持续紧张,供应链版图加速重组,台湾企业正处于美中经济战略的关键枢纽位置。
朱宸佐指出,自1980年代起,台商西进中国,以制造效率与灵活布局站稳全球供应链;进入2010年代,中美科技对抗升温,台厂陆续采行「中国+1」与「中国+N」策略,在东南亚、印度、墨西哥等地设厂。这展现了台湾产业的韧性,但同时也意味著地缘风险与生产成本同步上升,迫使企业必须重新审视长期投资布局。
「台湾的挑战,不只是要跟上供应链重组的节奏,而是要确保自身技术与法制的安全边界。要让世界与台湾合作,而不是取代台湾」,朱宸佐强调,台湾应该在「东进美国」的全球产业趋势中,从单纯的 Made in Taiwan,转变为以技术协作为核心的 Made with Taiwan。透过制度与政策设计,确保台湾在全球产业链中维持主导角色与价值创造力。
朱宸佐建议台湾应从两面著手建立防护与新优势,第一、以台湾经验在美建立产业园区,第二则是建立台湾科技防火墙与核心技术保护。
以台湾经验在美建立产业园区方面,朱宸佐指出,2025年7月川普政府发布的《AI行动计划》列出三大支柱:包括鼓励创新、放松监管;建立AI基础建设;推动AI外交与国家安全。其中第二支柱「AI基础建设」与台湾企业息息相关,是美国制造政策的核心方向;然而目前美国联邦政策与地方执行间存在断层,台积电、鸿海、纬创、广达、和硕、台达电等厂商虽已在亚利桑那与德州设厂,但普遍面临水电、环评、人才、税务及补助对接等困难。
他表示「应在美国联邦层级建立明确、符合台美双边利益的政策文件,以『科技产业园』概念补足落地空缺,将『Made in Taiwan』升级为『Made with Taiwan』的战略架构。」朱宸佐表示此举不仅能提高台厂在美营运效率,也有助于资金回流台湾、形成『双市场双重收益』模式,进一步提升台湾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谈判与资本优势。
建立台湾科技防火墙与核心技术保护方面,朱宸佐指出在地缘政治持续升温下,「产业掏空化」成为社会关注焦点,他呼吁「台湾的技术防护不应仅针对特定国家,而应以台湾为主体,建立分层式、可操作的保护体系。」
朱宸佐举例,日本东京威力公司(Tokyo Electron)涉嫌窃取台湾2奈米关键技术的案例,显示技术外泄风险已不再局限于中国。目前台湾的「技术防火墙」由《营业秘密法》与《国家安全法》两层架构组成。行政院于2023年4月发布《国家核心关键技术认定办法》,国科会截至今年共认定32项核心技术。
朱宸佐坦言,技术认定标准与保护层级仍缺乏透明度与实务操作性,建议政府应依技术敏感度建立分级管理制度,明确授权保护范围与责任机制,形成结合法律、产业与资本的「科技安全网」,以守住台湾经济安全与国家利益。
朱宸佐观察发现,资金与供应链双流转,台湾供应链结构正迎来新局,从外资法人分析来看,川普政府的强势关税与美国制造政策,将持续推升AI晶片、半导体设备、与智慧制造族群的投资需求;短线来看,台湾供应链将出现新一轮洗牌,AI伺服器、先进封装、及自动化制造族群成为资金焦点。长期而言,若台厂能同时布局美国与亚洲市场,台湾有望在「分散风险、提升附加价值」的结构下重塑优势。
朱宸佐强调,「当全球制造与技术版图重新洗牌,台湾要做的,不是追随哪一方,而是在产业全球布局的同时,打造自己的技术护城河。」
火線話題 | 关税战停90天
這篇報導屬於「 关税战停90天 」主題
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