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inancial Express 与彭博报导,Lenskart  创办人佩尤什‧班萨尔(Peyush Bansal)曾是印度德里一名未能考上知名学府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,之后赴加拿大攻读工程,靠兼职工作支撑生活。

他表示,那段时期让他学会自律,也懂得理解消费者的重要性。随后,他到微软西雅图办公室工作,学会以使用者视角思考问题。

2008 年,班萨尔回到家乡。

同年,他与其他3人看准印度分散的眼镜产业缺口,共同创立 Lenskart,公司于 2010 年正式营运。

当时,大多数印度眼镜店规模小、未组织化,且利润不一。Lenskart 起初以母公司 Valyoo Technologies 名义在线上销售隐形眼镜,之后扩展至配镜与太阳眼镜。

Lenskart 的早期主打诉求是「平价眼镜宅配上门」,这对需要实体试戴的产品来说相当新奇。到了 2013 年,创办团队意识到眼镜不能仅靠线上销售,于是开设第一家实体门市,采取日后成为公司扩张核心的加盟模式。

目前,Lenskart 拥有超过 2,600 间门市,其中 2,067 间位于印度。

实体拓展解决了电子商务最大限制:顾客信任。

公司门市同时也是体验中心,提供视力检测与试戴服务,而其数位基础设施持续强化供应链与定价效率。

在 Lenskart 成功之前,班萨尔过去曾创办了「SearchMyCampus」,一个面向大学生的分类广告平台。根据媒体报导,该公司以约 250 万卢比的个人积蓄启动,虽然团队成长至 20 人,但最终无法突破小众市场。

两年后,他推出「Flyrr」,一个面向美国市场的线上眼镜平台,后来启发了 Lenskart 的商业模式。不过,由于营运控制困难,不到一年就倒闭了。

Lenskart 上线后,班萨尔曾同时经营 WatchKart、BagsKart 和 JewelsKart 等子品牌,但只有眼镜业务表现稳健。

到 2014 年,眼镜成为唯一具长期动能的业务。隔年,他关闭其他品牌,专注于 Lenskart,这一整合决策成为公司成长的转捩点。

终于 Lenskart 走到首次公开发行这一天,投资方包括软银(SoftBank)、淡马锡(Temasek)、KKR、Kedaara Capital 与 Premji Invest,皆预计在此次发行中部分出售持股。

随著规模扩大,Lenskart 的行销策略也持续进化。早期以折扣为主的品牌形象,从 2017 年起转向时尚导向,当年邀请女星卡崔娜‧凯芙(Katrina Kaif)成为首位品牌代言人。

此后,基亚拉‧艾德瓦尼(Kiara Advani)、苏利亚库玛‧亚达夫(Suryakumar Yadav)与卡兰‧乔哈(Karan Johar)等人陆续代言,让品牌兼具亲民与时尚感。

该公司现有 40% 至 50% 收入来自海外市场,包括新加坡、日本、泰国与阿联酋。此外,透过并购日本 Owndays(2022 年)与西班牙 Meller(2025 年),Lenskart 进入不同价格带市场,吸引年轻客群。

班萨尔表示,公司未来将持续拓展印度二线与三线城市市场,同时强化东南亚与中东地区的营运。但更大的问题在于,Lenskart 是否能在失去私募市场弹性的情况下维持成长动能。

Lenskart 的成长历程并非毫无争议。其宣称能阻挡蓝光的镜片曾被批评夸大效果,并被质疑行销演示具误导性。根据 Trustpilot 上超过 5 万笔评论,该品牌平均仅获 1.8 颗星,常见投诉包括镜框耐用度不足、镜片变色与售后服务不一致。

公司亦曾因定价问题受关注,有用户指出旗下 Aqualens 产品与更便宜的竞品实为同一代工厂出产。虽然部分顾客反映客服迅速且乐于协助,但亦有人投诉推销过度与服务不稳定。

由于公司高度依赖自有制造与技术基础设施,必须维持足够销量以确保利润。同时,其所属产业的产品更换周期长、顾客获取成本高。就目前而言,Lenskart 的上市成绩将成为检验印度消费科技新创成熟度的指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