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羊解释,不同于短程的一般登山,长程纵走通常入山会以一周起跳,不可能接到通知就说撤就撤,像是此次出事的南三段核心区就根本不可能。若是二周左右的行程,也已足以让台风从无到有,所以再怎么依据天气预报更改行程,终究有可能在行程中遇到台风。
雪羊也说,该起出事的山难是一个行程中有密切注意天气预报、做出相应修改策略,就不该在那里才就地躲台风的位置,但队伍究竟遭遇了什么,让他们在那里遇到台风,已不可考,也只有遗憾。
雪羊表示,如何靠帐篷在山上躲台风,有3大保命要诀可供参考。包括:
一、掌握天气,决不恋栈,当撤就撤
雪羊表示,台风跑太快躲不掉,或走太深撤不下来的情况,真的没那么常见,通常在登山时只要有做功课,就会发现其实百岳路线中,几乎每天、至多每三天,就一定会遇到一个「4G地形」。爬山遇到讯号时,第一件事是跟留守人报平安,第二是打开中央气象署APP以及Windy看天气,决定要继续前进,还是修改行程开始撤退。只要队伍在山上每天有把握讯号,好好自己研究天气,基本上不是能在台风来临前就赶紧撤退下山,就是能提前配合队伍评估实力,预知在台风来临前能到哪个安全位置避难,这样安全分数就能达到90分。
雪羊分析,该起山难路线讯号点确实不多,但在内岭尔山到义西请马至山间的棱线上是有讯号的,那时就能依照预报情势,推估台风来袭时,队伍可能会在什么位置,有没有躲避可能。若那时选择撤退,时间还绰绰有余。
雪羊推断,该起山难队伍没有修改行程的可能性很多,可能其中两位都是长者,手机没有网路只能通话;也可能是判断撤退,会在太平溪东西源过不了溪,而选择勇往直前,先不加以评断,只是分享讯号点与可能发生的状况。
二、寻找安全的避风处避难
雪羊说,在山中躲台风至少是2天起跳,这时「决定帐篷扎在哪里」就非常重要,因为山中可避风的平坦营地并不多,太早扎营浪费粮食,太晚扎营又只能在避风的奇怪斜坡或畸零地中将就,十分痛苦。
而避风营地的选择要点有二:
1.要健康无枯木的森林凹谷、判断风向后的避风掩体后。
雪羊提醒山友,被台风吹落的枝干非同小可,如果扎营在枯木、朽木附近,是相当危险的事。
2.不要毫无遮蔽的草坡、悬崖崩塌地与溪流附近、低洼地
雪羊表示,山很大,花点精力一定能找到较避风处,不然水鹿早就被吹走了。至于好不好睡、安不安心,就得看领队的智慧。
在扎营后跟待在山屋一样,不用急著下山。记住人只要有水喝就能活很久,至少3周起跳。
三、长程纵走需选用坚固的帐篷
雪羊说,这起山难发生的最主要原因,是帐篷被台风撕裂进水,导致人体失温。他提醒山友,再坚固的帐簿,若风向改变或方向搭错也会垮。所以第一、二道保险非常重要,千万别仗著自己帐篷很厉害就不选择扎营地点或不跑,那一样还是会完蛋,是非常愚蠢的心态。坚固的帐篷只是提高意外扎营于开阔地点的存活率,并没有任何「保证没事」的价值,因为它不是露营车!
但一旦走入行程长达一周以上的原始深山,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来自大自然的所有挑战时,一顶非常坚固的帐篷,就能成为最坚实的第三道保险,让你在前两道保险失效时,稳稳地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守护你的生命。
雪羊认为,一般山友还有「有山屋所以不用带帐篷」的迷思,其实很危险。因为山屋与山屋间的距离,已经足够让人受困其间。若是在难以说撤就撤的长程纵走时,在遇上台风时,「山上躲台风」就成为了唯一选项,一个坚固的帐篷也就成了保命符。
对于用公务员的力量在台风发布海警时,驱赶所有辖区内的登山者下山一事,雪羊也认为,这样贴心的服务,全世界做到这种程度的国家,也只有台湾。
他提醒,天气风险判断本来就是登山者的责任,像妈妈提醒孩子上学要带便当一样,消耗公务员大量时间赶人下山,还真是一种公务员的血汗奇迹。世界上的登山大国除日本外,很少有台风这种事,自然也不会有相关措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