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义房屋代书叶惠玲分享,买卖案件中,民众最常提出的疑虑,往往集中在三个面向:第一是房屋是否藏有屋况瑕疵问题、第二是产权是否复杂或存在潜在法律风险、第三则是房价是否合理。她坦言,即使是经历过多次交易的客户,在面对这些关键问题时仍常感到焦虑,因为一旦决策失准,损失金额可能以数万到百万计,影响也可能持续多年。

叶惠玲举过去处理的一个案子为例,买方在看屋时满意屋况,但在即将签约前发现产权涉及两人共有,且其中一方长年旅居国外,导致交易延宕。虽然最后透过法律程序排除障碍,但也让整个购屋过程充满不安。为回应市场对安全感的期待,信义房屋一直一直以来推动「SinyiCare十大守护」,从价格资讯、产权审查到特殊屋况风险,逐一建构起制度化的防线。

为回应市场对安全感的期待,信义房屋一直一直以来推动「SinyiCare十大守护」,从价格资讯、产权审查到特殊屋况风险,逐一建构起制度化的防线。信义房屋提供
为回应市场对安全感的期待,信义房屋一直一直以来推动「SinyiCare十大守护」,从价格资讯、产权审查到特殊屋况风险,逐一建构起制度化的防线。信义房屋提供

叶惠玲分享,房屋买卖纠纷常见的漏水问题,如今在信义房屋的保障制度下,若交屋半年内发现漏水状况,无论屋龄与次数,只要符合条件即可申请修缮,每次最高补助金额达30万元;针对木作装潢的虫蛀情形,亦提供半年内最高5万元除虫处理,若需拆除装潢另有最高30万元补偿,免去消费者与屋主间的责任拉锯。

若未于成交前检测而在交屋一年内发现氯离子超标,将依条件提供购价保障,避免买方误购海砂屋。此外,对高辐射建物亦有类似制度设计,检出异常即启动原价保障机制,不必等待法院判决确定。针对凶宅问题,也设计了多层次的保障流程,从系统资料库比对到合约条款的明示揭露,确保买方在签约前能做出充分判断。

这些做法,都是回应现实交易中的痛点。叶惠玲指出,有时屋况本身不是问题,问题是双方资讯掌握不对等。「同业常见买方认为屋况良好,卖方则没主动说明装潢已经超过一定年限,等交屋后发现虫蛀,才开始争执责任归属。若事前有制度协助双方厘清、保障条款可以兜底,就能减少摩擦,也让专业人员协助处理有更清楚的依据。」

除了屋况保障,信义房屋在产权查核的制度也颇具代表性。从1989年即主动制作不动产说明书,强调接案前必须先完成产权调查,内容涵盖权属资料、查封纪录、用途分区、税费明细等近百项资讯。叶惠玲说明,「我们希望提供的文件,有清楚明确的说明,协助买方理解房子的来历、法律地位与可能的限制,避免交易后才惊觉问题存在。」


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
打房不打商 上半年台北屋龄5年内商办成交逼近50亿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