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古杂志报导,德国考古学家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山脉发现了一具距今2500年的木乃伊,透过近红外线高解析影像技术,清晰揭露了古代游牧民族精细绝伦的刺青艺术,这项研究也为铁器时代游牧民族的艺术风格、技术,以及刺青的文化意涵提供了难得的视角。

这具木乃伊生前是一名约50岁的女性,属于帕济雷克(Pazyryk)文化。帕济雷克文化盛行于西元前6到前2世纪的铁器时代,以构筑大型坟丘(库尔干)著称,并将死者安葬在永冻层下的墓室里,借此完整保存了皮肤和身体艺术等有机物。

这份发表于考古学期刊《Antiquity》研究,是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质人类学研究所的卡斯帕里(Gino Caspari)博士领导。他们使用先进的近红外线数位摄影技术,以毫米以下的精度,重建出原本因时间而逐渐褪色的刺青图案。

虽然过去曾在其他帕济雷克木乃伊身上发现过刺青,但因保存状况与当时的技术限制几乎没有细节,这次运用的精密影像技术,首次完整呈现了刺青全貌,包括女性右前臂上「被花豹包围的雄鹿」,以及左臂上「神兽狮鹫与鹿搏斗」的图案。这些图像的精致程度,甚至让现代刺青艺术家感到惊叹。

卡斯帕里博士指出,这些刺青并非只是象征性的装饰,而更像是一种专业艺术,需要精湛的技术、美学感受与专业训练。

研究认为,刺青可能是使用单点和多点手戳工具制成。

尽管该文化墓葬中尚未找到刺青工具,但研究人员推测其材质可能是动物的角或骨头,颜料则可能是煤灰或烧焦的植物物质,学者研判,刺青前可能有先用模板在皮肤上描绘的步骤。

尽管保存良好,但这具木乃伊身上的大部分刺青却在防腐处理过程中被切除。这引发研究团队的疑问:帕济雷克文化可能不像某些古代文明,将刺青视为死后灵性意义的象征,而更可能是在生前作为地位、个人身份或群体归属的标志。

阿尔泰山脉的冻土坟墓早在19世纪就已被首次挖掘,20世纪更被苏联和国际考古团队重新发现,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刺青保存状态最佳的地点之一。然而,科学家警告,随著气候变迁导致永冻层迅速恶化,运用高科技进行数位保存的需求已变得更加迫切。

利用近红外线更清楚看到刺青细节。考古杂志
利用近红外线更清楚看到刺青细节。考古杂志
重建刺青原本图案。考古杂志
重建刺青原本图案。考古杂志

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
9千年前古城女力统治天下 一切女性说了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