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科医师杨聪才指出,当我们谈论忧郁症时,许多人会联想到寒冷、阴沉的冬季。然而,有一种特殊的忧郁症,它像夏日午后的雷阵雨,毫无预警地袭来,让人们在阳光普照的季节里,内心却笼罩著挥之不去的阴霾。这就是季节性情感障碍(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, SAD)的一种特殊形式「夏季忧郁障碍」(Summer SAD)。
与常见的冬季忧郁症不同,夏季忧郁症患者的痛苦并非来自于缺少阳光,而是来自于夏季独有的种种挑战。它可能是一种被误解的忧郁,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夏天应该是充满欢乐、活力四射的季节,这使得患者更容易将自己的痛苦归咎于个人无能,而非寻求专业协助。
杨聪才说明,「夏季忧郁障碍」主要特征与冬季忧郁症有显著差异,冬季忧郁症患者倾向于嗜睡、食欲增加、体重上升,而夏季忧郁症患者则恰恰相反,他们常有以下核心特征。
失眠与焦虑:夜间难以入睡,即使入睡也可能因为高温或焦虑而频繁醒来。这种持续的睡眠不足会进一步加剧情绪的波动。
食欲减退与体重下降:对食物失去兴趣,甚至可能因为高温而感到恶心反胃,导致体重无意间下降。
烦躁、易怒与激动不安:内心像被火燃烧一样,感到烦躁不安,对周围的人事物失去耐心,情绪一点就著。
社交退缩:夏季本是户外活动和社交的旺季,但患者却倾向于躲避人群,不愿参与社交活动,甚至感到社交压力巨大。
负面情绪:持续性的忧郁、悲伤、无望感,对过去感兴趣的事物失去热情。

杨聪才补充,要被诊断为「夏季忧郁障碍」,患者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标准。
发病与季节性关联:发作时间必须与特定的季节(通常是夏季)有明确的关联,且这种模式持续至少2年。
季节性发作占主导地位:季节性忧郁发作的次数必须明显多于非季节性发作。
符合重度忧郁症的诊断标准:在发作期间,必须满足《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》(DSM-5)中重度忧郁症的诊断标准,包括持续2周以上的忧郁情绪或失去兴趣,并伴随其他至少4项症状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