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凳球员的跑道人生
李翰暄的运动起点,其实不是田径场,而是篮球场。国中时,他就读篮球名校金华国中,身高174公分的他打控球后卫,但因为爆发力和身材都不出色,常常连板凳都坐不上。就在那个时候,教练意外发现,他在3,000公尺耐力测验中总是名列前茅,便开始鼓励他去参加田径比赛。第一次上场,他就拿下了人生第一张奖状,这也是第一次有人告诉他:「你真的很会跑。」
升上国三后,他的潜力逐渐被更多人看见。成渊高中的潘瑞根教练直接向他招手,希望他能加入田径队一起训练,李翰暄回忆自己当时只是「一股脑地投入训练」,没想太多,就跟著老师与学长们一起练下去。
对家境并不宽裕的他来说,这不仅是单纯的运动选择,更可能是凭借跑步成绩争取学校资源、减轻家庭负担的契机。当其他同龄少年还在追逐课业或娱乐时,他已经清楚意识到:跑步不只是兴趣,而是一条能带自己走向未来的路。

少年天才的荣耀与压力
进入田径队后,李翰暄的潜能几乎瞬间爆发。高一,他就在全中运10,000公尺夺下金牌,创下史上第一位高一生摘金的纪录。到了高二,他更在5,000公尺与10,000公尺比赛双双打破大会纪录,以14分58秒的成绩成为当时台湾最年轻跑进15分内的选手。这样的速度与表现,让他迅速成为媒体口中的「长跑新星」,也被视为「国手接班人」,外界的期待一层层叠加在他的身上。
回想那段岁月,他坦言荣耀与压力始终并存。「一路上成绩都在进步,感觉前方只有更快的自己在等我。」李翰暄说,那种感觉就像被推著往前跑,不能停下,也不敢失败。对年少的他来说,每一次站上跑道都不只是比赛,更像是一场必须证明自己的考试。
在旁人眼里,他是少年天才,背负著众人期待;但在他自己心中,却是一次又一次和「更快的自己」对话的过程。荣耀是一种光环,也是沉重的枷锁。
大学低谷:车祸与心脏异常
然而大学却让他的人生急转直下。大一时,他因摩托车车祸导致右脚韧带撕裂,长时间复健才重返跑道;好不容易恢复,却因心脏长期不适被诊断出「右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」。医师甚至建议他不要再进行高强度竞技运动。对年仅二十出头的他来说,这无异于宣判「运动员生涯结束」。
他形容那时的心情:「就像有人把我最重要的东西抽走,既有种解脱,却也觉得人生就此结束。」徘徊在放弃与坚持之间,他选择先停下来,试著寻找新的出口。

重启:从运动员到教练
休学后,他开始带跑班、做运动家教,原本只是维持生活的方式,却意外打开新的天地。当学员第一次完成10公里,笑著跟他说谢谢时,他才意识到跑步可以不只是竞技,更是一种陪伴与分享。
2017年,他成立「曙光跑团」,开始系统化经营市民跑者的教学;2021年进一步升级为「曙光跑步学校」,提供入门班、马拉松挑战营、体能强化与技术调整课程,让跑者有一条安全而完整的成长路径。
曙光跑步学校:跑者的教育体系
曙光跑步学校的定位,是打造一个「跑步专科学校」。不同程度的跑者,能在分班制度下找到对应的师资与课程;新手不至于因为乱练受伤,有经验的跑者则能进一步挑战全马或进行专项训练。这种以教育为核心的思维,逐渐让曙光跑步学校在北台湾建立起口碑。
「跑步不是随便乱练就好,我希望学员能有清楚的成长路径。」李翰暄说,带著教练特有的耐心。
有趣的是,当我们在台大田径场进行采访时,现场有路过的民众认出李翰暄,主动上前询问能否与他合影。这个不经意的插曲,正好印证了他在跑者社群里的影响力,而他不再只是单纯的运动员,而是许多跑者心中的「教练」与「榜样」。

地平线:运动 × ESG × 企业健康
随著曙光跑步学校规模扩大,他意识到企业需求与社会趋势的结合是下一步。现在,他与伙伴共同创立「地平线整合运动健康平台」,汇聚不同运动领域的教练与选手,提供企业健康讲座、员工健检与线上课程。这个平台不仅呼应 ESG 浪潮,也为运动员带来新的收入模式。
他直言:「如果一个运动员能获得三到五家企业支持,就能无后顾之忧地训练。」在他的蓝图里,这不只是运动员的生计问题,更与国家竞争力紧密相连。
一起出发,一起到达
除了教育与平台,他仍坚持带领学员挑战不同赛事。田中马拉松的「边跑边吃」氛围,让学员在欢乐中体验跑步的乐趣;艰苦的戈壁挑战,则要求他们在零下气候与沙尘暴中互相扶持,才能完成四天百公里的长征。
「我们常说『一起出发,一起到达』,这不只是口号,而是跑者之间最强大的能量。」这句话,既是他带队的座右铭,也成为许多学员难忘的信念。

新的起跑线
回顾这一路,李翰暄从板凳控卫到国手,从车祸低谷到心脏病痛,再到创办学校与平台。他将跌倒转化为力量,把跑步变成教育、产业,甚至是一股提升国力的能量。
「没有白跑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。」他坚定地说。对李翰暄而言,跑步已经不是追逐成绩的比赛,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