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告首先揭露家族企业的三大警讯。其一,台股家族企业市值占比从 2012 年的 64% 下滑至 2025 年的 32%,几乎腰斩,反映家族企业相对竞争力显著弱化。其二,家族企业整体成长速度仅为市场平均的二分之一,逐步被新兴产业与非家族企业拉开差距。其三,在 TSR(股东总报酬)分析中,共 522 家、占 43% 的家族企业在股价表现与股利回馈两项皆落后市场,显示治理升级的迫切性。
台湾董事学会发起人蔡鸿青博士强调,这不是产业问题,而是领导问题,选对领导人,企业能否穿越下一个十年就会完全不同。蔡鸿青指出,在经历 2023 年被称为家族企业「死亡交叉年」后,台湾家族企业现正面临三大治理压力:股权分散、去家族化与下一棒未定。他表示,外部环境如全球供应链重组、AI 技术加速、地缘政治升温,都正在改变企业竞争规则,而家族企业若仍沿用过往模式,将更快被市场边缘化。
报告强调,接班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多元路径,是一项跨越所有权、决策权与经营权的整体治理工程。研究提出三种接班角色路径:「做自己」,代表在外创业或经营家族办公室,建立新事业与治理视野;「加入董事会」,进入决策核心参与治理;「进入公司」,代表上阵领导、承担营运责任。这三种路径反映下一代人才多元化,不必被迫走传统单一路线,而是依能力与兴趣互补。蔡鸿青提醒:「接班没有标准答案,但家族必须形成明确共识。」
今年报告特别强调「错过治理的十字路口,代价极高」。实证显示,由适任领导人带领、积极推动治理升级的家族企业,其十年市值可达同业的五倍,净利差距更高达九倍;反之,若维持现状、延误决策,企业往往在五到十年内逐渐丧失成长动能。蔡鸿青强调,接班是找解方的过程,老板不要只坐著听,要起而行。上一代、下一代与专业经理人必须如「三人探戈」,共同打造现代化治理架构,以因应外部环境变局。
在治理工程日益复杂的背景下,家族企业需要依赖更多跨领域专业。然而,市场上家族服务专家的品质差异巨大,资讯不透明。为提升专业标准、协助家族找到真正能解决问题的顾问,台湾董事学会推出亚洲第一个家族专家榜——「家族影响力百大」(Impact 100),目前已进入第三届,建构涵盖财税、法律、治理、传承咨询等领域的「家族企业专家生态圈」。其目的在提升透明度与服务品质,让家族在面对接班、股权安排、董事会治理或资产规划时,能找到最合适的专业支持。
总结来说,报告指出台湾家族企业正站在关键转折点:外部的地缘政治、技术变革与供应链重组,内部的股权、治理与接班挑战同时压境。唯有真正启动治理工程、搭建跨世代共治机制,并用对专家、用对领导人,家族企业才能在下一个十年重新掌握成长机会。
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