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国际心理学期刊《Frontiers in Psychology》研究,压力会启动体内的「压力轴线」,导致皮质醇上升,使人特别想吃高糖、高脂的食物。这种情绪性进食短暂能让人快乐,却可能带来更多焦虑与罪恶感,甚至演变成暴食或体重波动问题。简单说,身体不是真的饿,是心灵在找安慰。
晓晶指出,「假性食欲」常见的5个征兆包括:吃完正餐没多久又嘴馋、心情差时特别想吃、明明不饿却想找东西咬、吃完感觉空虚、晚上特别容易想吃。她建议民众先问自己:「我是真的饿,还是想被安慰?」若发现是情绪作祟,可以先喝杯热茶、深呼吸或散步转移注意力。
她也提供「稳定型点心」的健康替代选择,如地瓜配无糖豆浆、优格加燕麦或黑巧克力加坚果,能稳定血糖、舒缓焦虑。晓晶强调:「吃不是错,但吃错方向会让空虚更大。」学会分辨「真饿」与「假饿」,才能让食欲不再是逃避,而是与自己和解的开始。
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
黄明志卷入谢侑芯命案搜出毒品 医揭「1颗药丸之秘」混用恐猝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