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届「建筑园冶奖」颁奖典礼,全台各县市政府、不动产公会皆派代表参加,地主台中市政府秘书长黄崇典、中华民国不动产协进会理事长张丽莉,以及来自菲律宾由吴英明教授率领的建筑园冶奖观摩团,现场近350位建筑同业齐聚一堂,欢喜热闹为今年建筑园冶奖得奖单位喝采。
高雄市建筑经营协会理事长黄瀚霆表示,这几年建筑园冶奖评选范围涵盖全台,最北到新北,最南到屏东,更深入南投山区,评比大楼住宅建筑景观类、透天住宅建筑景观类、公共建筑类、公园绿地景观类、旧建筑再生类及社区景观营造类等六大类,今年共有123件作品获奖、16件作品获特别奖,投入志工超过1千人次。

黄瀚霆指出,源自于高雄的建筑园冶奖,今年迈入第31年,主轴为「穿越叁零.零碳永续」,在三十而立之后,建筑园冶奖以「穿越」的概念,将颁奖典礼从高雄「穿越」到台中,希望建筑园冶奖的精神能在台中生根、延续;此外,也以「穿越」的概念,串起跨世代、跨领域、跨文化的建筑多元信念与价值,丰富建筑园冶奖的意义与厚度。
台中市政府秘书长黄崇典表示,自己从事公务的年份跟建筑园冶奖一样,都是31年,他早就知道高雄有个园冶奖,但疑惑为什么要取名为「园冶」,现在渐渐能理解了,建筑真正是要师法大自然的精神,追求减碳、净零到永续,他推崇建筑园冶奖奖项设立精神和台中市追求的城市目标一致,共融、共善、共享,不约而同致力于实践让建筑环境更好。
建筑园冶奖代言人罗耕甫指出,建筑园冶奖31年来,每一位参与园冶奖的设计师、团队与业主,都是推动台湾建筑文化往前的力量乡,建筑园冶奖见证了台湾城市与社区的变迁,透过一个又一个优良作品,让建筑人知道建筑与景观设计是如何与自然对话、如何与人群连结、如何承载文化记忆,期许自己,不只是设计漂亮的建筑,更是要推动城市与土地的进步,透过建筑进行实地的教育,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更永续、更宜居的生态共融圈。
建筑园冶奖主任委员黄启伦表示,他加入建筑经营协会到今年刚好满20年,亲眼见证建筑园冶奖从高雄为起点,逐步开枝散叶,至今评选范围涵盖全台湾。每年的建筑园冶奖从报名、评选、公布得奖作品到颁奖典礼,整个时程差不多要6到8个月,这20年来的颁奖典礼地点以高雄为主,疫情那几年,还以「外送员」的概念,把奖座分别到各县市,这都是建筑园冶奖追求创新的历程。
黄启伦说,第31届建筑园冶奖有「3项创举、1项特别」,3项创举分别是颁奖典礼移师台中、首创代言人及公布评审委员名单;1项特别则是增设评审特别奖。建筑园冶奖是第一次来台中举办颁奖典礼,他说,今年台中得奖件数有20件,「我们来台中办颁奖典礼,也是应该的。」
此外,今年建筑园冶奖首创「代言人」,邀请源自于高雄、在国际获200多座奖项的罗耕甫担任建筑园冶奖代言人,罗耕甫所设计的台南碳佐麻里也有得奖;第3项创举则是公布评审委员名单,黄启伦表示,评审组在邀请评审的标准,专业是这些评审的基本配备,外挂的是他们在各领域上辉煌耀眼的成就,每位评审都是用高标准来看待建筑园冶奖,既然经过这么严苛的评审过程才获奖,何不将评审名单公布,让得奖者感受到得奖不容易,也让落选者能心服口服,明年再来。
今年另一个「特别」,则是增设「评审特别奖」,是从得奖作品中,再选出「具代表性、值得表扬」的作品,要获奖必须先由评审以自主、讨论的方式,提出候选作品,并要取得半数以上评审认可后才能得奖,希望借由「评审特别奖」的颁发,让建筑园冶奖跳脱既有框架,提升至多元、全面的观点,激发更多专业正向价值。
今年建筑园冶奖评审团推荐作品,分别是高雄旧建筑再生类的「高雄燕巢.横山共创基地」,台南市公共建筑类「碳佐麻里新兴店」、南投县公共建筑类「半山梦工厂」及台中市公共建筑类「八仙山国家森林游乐区_自然构筑计划」等四案。
